“我聽說法語文法很難,時態很精準,所以以前外交文件都是用法文寫的。"
“喔?"
“法語有現在式、完成式、半過去式、大過去式、簡單過去式、未來式…."
“我聽說有一種語言有更多種時態:包括現在簡單態、現在完成態、現在重複態、現在持續態、現在重複持續態、過去簡單態、過去完成態、過去重複態、過去持續態、過去重複持續態、遙遠過去簡單態、遙遠過去完成態、遙遠過去持續態、遙遠過去重複持續態、未來簡單態、未來完成態、未來重複態、未來持續態、未來重複持續態…."
“甚麼語言?"
“布農語。"
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這種"最難學會"語言的排名。這根據的通常是一份美國政府對英語母語者公布的學習時數建議,裏頭把漢語、日語、阿拉伯語等等列為所需時數最多;後來大概是覺得不夠獵奇,又根據了一些語言迷寫的書,把一些業界富有盛名的匈牙利語、芬蘭語、喬治亞語放進去。但事實上名單本身往往有一些問題,像是為什麼是普通話代表漢語,而不是閩南語、閩北語,這幾個連讀變音並不好掌握。而文中"不像英文中只有兩種語法上的性別(He/She),波蘭語有七種文法上的性別。"更是有點離奇。
英語基本上應該沒有人會覺得它是個有分性別的語言吧?而波蘭語有七種"性別"應該是指七種格位,波蘭語基本上文法上僅分三種性別,陽性再分人還是非人,怎麼樣也不會到七種。
但即便文章內容都對了,也有許多很威的語言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一次擺進去過。
像是爪哇語有很麻煩的敬語系統、還有南島語言,包括台灣原住民的焦點系統,學習難度也不下斯拉夫語的格位,常常都"名落孫山"。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