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小說看到一段話:
“她是歡愉和憂鬱的混和體,而她的眼睛就像,就像…. 若是給一個三流的作家來形容大概會說像是鹿眼吧。"
本人孤陋寡聞,聽過用熊貓眼、牛眼、死魚眼、玫瑰瞳鈴眼形容人,但實在沒聽過鹿眼。趕緊上網查怎樣才算是Rehaugen(鹿眼),原來鹿眼是形容人的棕色眼睛又大又圓,像是鹿的眼睛一樣。Anne Hathaway就算是有Rehaugen的人。
不過我讀的是譯本,說不定原文不是鹿眼,是山豬眼之類的。恰巧上週買了原作,本來想把譯本看完再看的,但實在迫不及待想知道是鹿眼還是山豬眼,便把封套拆了,火速翻到同一頁,看看義大利文怎麼寫:
“…..e mi guardava con occhi(come avrebbe detto un cattivo scrittore?))di cerbiatta."
原文用的是cerbiatta,意思也是小鹿。似乎用鹿眼來形容棕色眼睛是歐洲許多國家的用法。
不知道台灣女生若是聽到人家稱讚自己眼睛很大、很圓、是顆鹿眼時會有甚麼感覺。
講到眼睛,又讓我想起許多年前學韓語時的一段趣事。某天喜歡文學的老師決定帶大家看韓國近代文學作品。
那天我們讀的是韓龍雲(한용운)的名作:沉默的你(님의 침묵)
韓龍雲字貞玉,號萬海,是日據時代的愛國詩人,參加過韓國獨立運動,寫了不少詩。但我對詩歌實在沒甚麼興趣,但人家是名作,就以恭敬之心讀之。
直到我讀到其中一句,原文是:
꽃다운 님의 얼굴에 눈멀었습니다.
這翻譯應該可翻為:你那花朵般的容顏使我目盲。總之是形容女生容貌漂亮,讓人目眩神離。
但不知道那本簡體字譯本怎麼搞得,竟然翻成:
你那如花般的模樣讓我眼瞎。
我當場笑場。不過細想翻的也沒錯,只是這樣的用語在台灣人的腦海裡浮現的,就可以是完全相反的場景。本來是美的目眩神離,現在變成因為看到不舒服的東西而視網膜剝離。
翻譯是門很妙的藝術,剛過世的Umberto Eco有一本Dire quasi la stessa cosa,<說幾乎一樣的事情>,探討翻譯藝術。翻譯也許就是試圖說一樣的事情,但就是永遠無法說完全一樣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讀原文永遠比讀譯本好的原因(當然讀好的譯本也頗有樂趣,有時還更勝原作)。
至於鹿眼,
“鹿眼?別鬧了。這一定是我們對著坐,我又比她高,她從下往上朝著我看。如此而已。只要女生從下往上看你,眼睛都會像小鹿斑比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