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有文法嗎?

很久以來我也覺得中文是個沒有文法的語言,隨便講隨便對。但後來接觸到很多漢學系的學生,常常他們講一串明明就是字正腔圓的中文,但串在一起就是不知道在講甚麼。

坦白說歐洲語言格位弄錯,變位沒弄對,講個原型還大致可以溝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中文完全靠字與字的關係才能了解意思的關係,常常一個不對就完全不知道在講甚麼。

我一開始學韓文是語言交換學的,對象是一個在台灣學中文的耶和華見證人傳教士。

那時我想,中文哪來文法,我今天吃飯,我昨天吃飯,我明天吃飯,動詞都不用變,超級簡單的。因此覺得這語言交換起來一定是我比較輕鬆,他要解釋的比較多。

但不久後,我就發現中文也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我還記得見證人有一次問我中文的"起來"是甚麼意思。

我一聽馬上就站起來,跟他說"起來"就是這個動作,您瞧,這就是"起來",又再一次站起來又坐下去,站站坐坐,展現當年還算年輕,仍稱勇健的膝關節。另外我還補充了拿起來,舉起來,跳起來,只要是往上的動作就是"起來"。當下真的感覺自己教學既生動又活潑,天生當老師的料子。

只見他搖搖頭。

“可是我的老師說,起來是主觀意見的意思。"
“甚麼主觀意見?你拿課本來給我看。"

原來是看起來、吃起來、聽起來。

“為什麼看要加起來?"

呃,因為?

“就像你看這塊蛋糕,它看起來很好吃,你看它,它好像起來給你看。"

天哪,我究竟在講甚麼。

“總之就是固定用法,記起來就好了。"
“記起來也是主觀意見嗎?"
“呃,應該不是,就是把它記好的意思。"

又看了好幾次耶和華見證人小冊子,為了讓語言交換能夠持續進行,還被迫看了傳教DVD(見證人:我們今天來看一部,有趣的紀錄片),某次見證人又問了一個中文文法問題。

“我們今天上課學了一個句型我不太懂,你解釋一下。"

這句型是:Subj Adj1 倒是 Adj1,就是 Adj2 了點。

底下有很多填空題,見證人填的亂七八糟。不過我也不知道這句型是在幹甚麼的,趕緊看例句:

這女孩漂亮倒是漂亮,就是胖了點。

“所以她漂不漂亮?"
“漂亮。"
“那為什麼漂亮要講兩次?"
“固定用法,強調漂亮。"
“那我強調胖可以變成:這女孩胖倒是胖,就是漂亮了一點嗎?"
“呃,胖倒是胖,就是漂亮了一點…胖倒是胖….呃,不可以。前面要正面的形容詞,後面是負面的。像是這人聰明是聰明,就是壞了點,這樣。"

見證人聽得很仔細。

“你沒有說"倒"。"

我剛剛沒說倒?這人聰明是聰明,這人聰明倒是聰明。

“可以不說倒,"倒"可以省略。"本人鄭重宣布。

真的可以省略嗎?我又默默念了幾遍:聰明是聰明,聰明倒是聰明,主耶穌啊,我為什麼要這樣折磨自己。

底下還沒完。

Subj Adj1 倒不Adj1,不過還滿Adj2的。

這學生聰明倒不聰明,不過還滿認真的。
這學生認真倒不認真,不過還滿聰明的。

真是太神奇了,這個句型正負面形容詞竟然可以互換。

“那我可以省略"倒",這學生聰明不聰明…"
“不可以,這個地方不能省略。"
“為什麼?"
“因為,聰明不聰明聽起來像問句…天哪,這太難了。這幾個句型都不常用,不需要學,真的。"

我趕緊打哈哈過去,其他像是"了"、"就"這種很難解釋的虛詞就更不用說了。他再問下去我都要跟他一起去師大國語中心上課了。

後來我實在對每次都要應付耶和華感到疲累,就沒有繼續和他語言交換。看到這位老外說中文很難,突然想起了當年一起語言交換的見證人。希望在我們停止語言交換後,他的中文有越來越好。

後記:

中文沒有文法是一個長期以來的誤解和謠傳,中文沒有印歐語言變格變位的文法,但如同本影片所說,不變格變位不代表沒有文法,而是有另外的文法,有的時候還更麻煩。像是"了"感覺上就不容易掌握。很多漢學系的學生講話常常多一個"了",或是該有"了"的地方少了。當然我也講不上來哪邊要有"了"哪邊不要,感覺是個頭痛的字。

有一個Chinese Grammar Wiki滿有趣的,裡面把漢語語法的一些虛字句型分成A1-C1,在被斯拉夫語數詞、羅曼語動詞折過來磨過去的我們,可以看看中文有甚麼難以掌握的東西。

https://resources.allsetlearning.com/chin…/grammar/Main_Page

在這個網站你可以學到"起來"還可以表示動作的起始。

像是:"寶寶哭起來了。"

可是你不能說"我做起來了飯"。

因為

When used like this, 起来 is only used with spontaneous actions, like 唱, 跳, 聊, or with states like 熱, 冷, or 好 etc. It cannot be used with planned actions.

可是我想想,如果講"我把飯做起來了"好像又可以,不過這邊的"起來"似乎又變成另外的意思。

還好我已經會了這個語言(吧?)。

中文文法

最近遇到了幾個中文講得很好的瑞典女孩,中文幾乎聽不出有甚麼怪怪的地方,但我發覺有一點常常讓我要想一下才能懂,就是他們在講否定時,會喜歡用不,遠勝於沒。

例如其中一位講,因為她每天早上吃一顆大蒜的關係,所以"最近不生病"。
聽起來也沒錯,可是如果是我,就會講,"最近都沒生病"。

一時之間我也想不出甚麼時候要用不,甚麼時候要用沒。
回家趕緊查了一下,發現有一個簡單的網站在講解中文文法。

各位中文C2的朋友們,今天讓我們回到A1,來Comparing “bu" and “mei"

首先,

不 is for negating i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and for negating habitual actions
用法:Subj. + 不 + Verb
(我不吃肉,我吃素。我不想出門。)

没 is used to negate past actions
用法:Subj. + 没(有) + Verb + Obj.
(我昨天一晚都沒睡覺)

太有趣了。中文號稱沒有時態,可是在否定的時候好像又不能不顧慮到時間。

我不吃和我沒吃顯然不一樣。可是問題來了,"我昨天不想出門"好像又可以?

因此時間雖然可以稍微分別,好像不是絕對的。本人好學心強,經過查詢後,發現"不"是用來否定主觀行為,而"沒"是來否定客觀事實。

我昨天不想出門,是我自己不想出門。
我昨天沒有出門,好像僅是描述昨天沒出門而已。

還有一些小規則需要注意,像是

不 is normally used with adjectives(如:不好、不高)
不 is used to ask questions(如:好不好)
Only 没 is used to negate有 (如:沒有,有沒有)
没 is used to make comparisons (他沒有我胖)

等等。

所以沒生病是指客觀上沒有生病這件事。我不生病好像有點主觀的味道,太過武斷了。就像說病沒好,指的是客觀事實,病不好,好像是得了甚麼不好的病一樣。

可是似乎又可以講"病一直不好"。

!

這樣究竟是主觀還是客觀?

我想還是尊重專業,讓她的中文老師來解釋好了。

學過幾種語言的否定都有兩套。像是德文的kein和nicht,瑞典文的inte和ingen,蒙古文的биш和гүй。

台語好像又更多了:無(如無法度,無愛)、袂(be7 袂曉)、毋(m7,如毋通)、勿愛(mai3,用在祈使句)、免等等。

感覺有點麻煩。各位華語老師,"不"和"沒"究竟要怎麼解釋才好呢?

自拍神棍

雖然買了好幾本廣東話的書,但是我對漢語系列實在提不起勁,學了句"係邊度啊?(在哪裡)"、"唔識講廣東話。"就上飛機了。

我住的地方位在尖沙嘴清真寺對面。旅館是某棟樓的其中一層,就是一個公寓家庭的規模,老闆平常不在,由外傭看家。外傭顯然也不會粵語,本來還想明知故問"廁所係邊度",練習一下廣東話的。

從旅館出來走一小段,就到彌敦道上了。彌敦道是條大街,街上有許多移工站著休息,十分國際化。靠近清真寺處更是人潮洶湧,感覺是全港穆斯林的聚集地。在街上晃來晃去,在彌敦道某處轉進了一處全部都是賣中東貨的商場,有許多看起來頗地道的阿拉伯料理。不過來香港吃阿拉伯料理實在有點像是去巴黎吃燒賣的感覺,想想便作罷,跑去茶餐廳吃點心了。

餐廳老闆隨手把我安在一張桌上,扔了菜單就走了。我的廣東話知識除了"係邊度"以外,還有叉燒飯、凍檸茶之類的重要語句。

可惜詞彙量實在窘迫,如果硬要用廣東話點餐的話,整整兩天會變成每餐都要吃叉燒飯配凍檸茶。好在(或是可惜?)現在香港人都會講普通話,大陸觀光客也沒有想講粵語的意思,餐廳內的服務人員基本上普通話溝通都沒問題。粵菜小點的確好吃,許多當地人都是一碗麵配一兩籠小點,那種桌上蓋成籠塔的大概都是觀光客才會做出的勾當。第二天早上我特別心血來潮想去之前很"熱鬧"的中環看看,從地鐵站出來後意外走進了一間感覺是香港獨有的早餐店,有點像是麥當勞的香港版本。點了雞扒煎蛋套餐,還有杯熱奶茶,十分飽的一份早餐。

中午照例去茶餐廳報到,一面吃著蝦餃,偷聽到服務人員除了粵語以外,還講一種和台語極相似的語言,我幾乎都聽得懂,不知道是不是潮州話。走在街上偶爾也會遇到年輕人講這種語言,感覺許多詞彙都和台語一樣,但是調子又不同。

雖然同為華語圈,有些指稱還是有些小差異,有的饒富趣味,走逛之餘瞥到總想拍照留念。像是馬卡龍在香港意譯為杏仁小圓餅,而像自拍神器,則成了自拍神棍,感覺拿了會變成孫悟空似的。

痔說

為了減輕學子讀文言文的負擔,我寫了篇短文,毛遂自薦給教育部當作必選教材,絕對句句經典,讀一篇等於讀好幾篇。

<痔說>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顏色甚憊,恆墜痢,三顧茅廬,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或曰:”外人皆稱夫子好便,敢問何也?”
“予豈好便哉? 予不得已也。”

顏回擇菜於外,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子病,病積日矣。乃今我里有方士,淪跡於醫,矧常病也,將子詣諸?」子然之,之醫所。醫者切脈、觀色、聆聲,參合,

而後言曰:「願聞子之痔。」

子呀然驚恐。神定:「苟痔於人矣,無惡也。」

「願聞子之痔。」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痔也!」

「願聞子之痔。」

子啞然,頗示己痔。

「先生之痔則大矣!」

動刀甚微,謋然已解,俄頃立就。

「服此散,亦行復差。」

「此何也!」

「痔者藥水。」

然後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新痔。

典故: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莊子 外篇>
恆墜痢:恆惴慄,<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遊記>
三顧茅廬:<諸葛亮.前出師表>
下則為河嶽句:<文天祥 正氣歌>
外人皆稱句:<孟子 滕文公下>
子病,病積日矣句:<劉禹錫 因論>
願聞子之痔:<論語 公冶長>
呀然驚恐:<沈復 兒時記趣>
苟痣於人矣,無惡也:<論語 里仁>
三軍可以奪帥:<論語 子罕>
頗示己痔:<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
先生之痔大矣:<孟子 告子下>
動刀甚微句:<莊子 養生主>
俄頃立就:<明史 張溥傳>
服此散句:<三國志 華陀傳>
痔者藥水:<論語 雍也>
天將降大任句:<孟子 告子下>

廢除注音符號

如果只是拼音的表記方法,而不是真正書寫的表記方法,注音與否理應沒有太大差異.我想到用羅馬拼音的好處是:如果也要學台語或是客語的拼音,會比較方便,畢竟現在這兩種語言的拼音都是採用拉丁字母拼音.

只不過世界各地在刻意廢除某種表記方法而選用另外一種時,常常是出於政治考量.當然當局會宣稱這樣的改變可以減少文盲.

像是韓文從日治時代開始常用的韓漢混合演進到專用韓文字母標記,漢字只在有歧異的時候括號標記.這樣的改變也反映在漢文教育上,朝鮮時代文人所寫的文章大多是漢文,現在韓國中學生讀到的都是韓文翻譯,反觀日本,大學入學考試的國文科,一定有一大題是漢文,跟台灣高中生念的文言文一樣.

另外,土耳其廢止用阿拉伯字母書寫的奧斯曼文,改用拉丁字母書寫,乃至近現代某些中亞國家想從西里爾字母(也就是俗稱的俄文字母)改成拉丁字母表記,大概都是出於政治考量.

當然拉丁字母表記可以降低外國人的學習門檻,像是印尼語看起來就比其他東南亞語可親一點.可是反過來說,有時也是因為覺得字母系統很漂亮而特別想學,如果泰語像越南完全改成拉丁字母表記,感覺就沒有那麼吸引人了.

這樣講起來的確有點外貌協會,不過神秘點總是比較美的.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