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本人在拉脫維亞最後一日,住在另一棟宿舍的同學說甚麼都要幫我餞行。
下午上完拉脫維亞語課後,想說先整理了一下行李,沒想到一整理就是一個小時,差點錯過約定的時間。
瑞典同學(圖中男生)在通訊軟體上貼了張宿舍的地圖,可惜只有座標,插著一顆小紅棋,沒有地址,只標示在B街中間。
想說要用走的也很麻煩,索性就攔了輛門口的計程車。
計程車司機看到地圖也傻了,問我到底是B街幾號。我只能請他帶我到那條街,我下來自己找。
“您是哪裡人?"
“台灣。"
“喔,我知道。我很喜歡泰拳。"司機用手一面比劃,一面說道。
“是台灣,不是泰國。"
“很遠嗎?"
“不一樣的國家。"
“我真的很喜歡泰拳,你知道XXX嗎?泰拳選手。"
“沒聽過。台灣我們主要練的是中國功夫。"既然這麼喜歡武術之類的話題…
“啊,我知道。我以前在學校時學過空手道。不過如果要專精的話就很難,是吧?"
“應該吧。"
“那您俄文哪裡學的?"
“里加啊。
“哈哈,真有意思,台灣人在拉脫維亞學俄文。"
“Es runāju arī latviski!"
“喔!Молодец!您喜歡我們國家嗎?"
“很喜歡,我也很喜歡這邊的食物。我每天都去吃Lido。"
“Lido是平民食物啦,速食。"司機做出很快吃東西的手勢。
“今天是沒有時間,不然我可以帶你去看幾家真正道地的拉脫維亞餐廳。我們等一下會路過一家,路過我告訴您。"
計程車停在B街某處。"大概在這邊吧。"司機說。
下車後我走來走去,實在找不到一間像是宿舍的建築。
我又拿出手機看著只有標出一顆小紅棋的地圖發楞。恰巧旁邊有兩個老人在閒談,我大膽的上前,想說至少問出方向。我要找的地點在B街上,B街在西邊與M路匯合,我想若是知道M路的位置,就能知曉小紅棋所在的大概方位。
“不好意思,可不可以告訴我M路要怎麼走?"
“M路,年輕人,讓我來告訴您。"一位老先生抓著我的臂膀,熱心地用另一隻手指向B街的一方。"朝那邊一直走,您會遇到XX商店,再過去,那條街便是了。"
“不是啦!"另一位老先生大喊。
“怎麼不是!明明就是!"
“您是哪裡來的呢?"第二位老先生問。
“台灣。"
“喔!"第二位老先生拍著額頭。"好遠!您會說日語嗎?"
“喔?我說日語啊,您也會嗎?"
老先生機哩瓜拉說了一大串日語。
“Wow,您住過日本?"
“哈哈,我去過日本。"
此時第二位老先生也抓住我的臂膀,"我知道M路怎麼去。跟我走,我帶您到公車站,別聽他的,他剛剛喝太多酒了。"
就這樣兩位老人互相擁抱道別,而我被迫跟著第二位老先生去找那條我根本沒有要去的M路。
“我腦筋很清楚,因為我喝比較少酒,而且我以前練過Karate,比他健康。"
整個城市都在練空手道?
“台灣人是不是都不喜歡中國?"
“哈,您知道的真不少。"
“當然。我以前在船上工作,到過很多地方。我去過香港、東京…."
就這樣一路聊到站牌。
“搭這路公車,一站就到M路。"
語畢老先生把右手放在胸前伸出左手向我敬禮,"非常榮幸認識您。"
我趕緊握住老先生的手,"也非常高興認識您。"
這到底是甚麼奇緣。
我等著老先生路過斑馬線,消失在街的另一頭。
站在公車站牌下,心中突然有股荒謬的感覺。完全沒有問到路啊,認識一位會講一兩句日文的拉脫維亞老先生很有趣,不過現在到底人在哪裡呢?。我又拿出手機看著那個只有標出座標,卻沒有地址的Google地圖。
等我再抬起頭來,老先生竟然又搖搖晃晃的走回來了。
“年輕人,我剛剛忘記告訴您,這個公車平時和周末行駛的班次有點不同,您要看的是平時。"老先生指著貼在上排的路線時程。"再過五分鐘就會有下一班了。"
“真的非常榮幸認識您。"老先生再次把右手放在心前,深深掬了一個躬,我也只好做出鏡射動作,也深深掬了一個躬,並且大力的握手。
然後我在公車站牌下足足等了五分鐘,確定老先生不再想起甚麼後,才走回B街….
羅密歐與茱麗葉
兩周前一位同學邀大家去看芭雷舞。據這位同學說,羅密歐與茱麗葉是芭雷舞特別難演,因為有很多武打場面,blablabla,九月又只有這一場,一定要把握機會。總之大家都被她說服了,紛紛到歌劇院買票。據常看歌劇或是芭雷舞的同學表示,二十元的票價是算便宜的。
當然我是因為想聽俄語才答應買票的。結果回家一查,芭雷舞根本不講話。有一位義大利同學問說去歌劇院要不要正裝出席,但是大家都是窮學生,又想才二十元的票,應該穿平常的衣服,不要太誇張就好。
結果到了當天,每個觀眾都是盛裝打扮,我們一群人穿得像是來歌劇院修電表的。
幕一降下來,我便打了第一個哈欠。還好一開始是武打場面,兩方人馬一邊黑的一邊紅的打來打去,人有點多,看不出哪個是羅密歐,哪個是茱麗葉。不過我是知道這故事的。
基本上羅密歐與茱麗葉就是,根據我看戲前的理解,羅密歐的女朋友是茱麗葉,不過羅家和茱家不和,所以不希望他們往來。然後茱麗葉服毒自殺,羅密歐看到後很 傷心,也服毒自殺。之後茱麗葉醒了,看到羅密歐死了,更傷心,又追加劑量,又死了。然後換羅密歐醒了,看到茱麗葉死了,更加傷心,又追加一顆,又死了。就 這樣反反覆覆,兩人都死了。總之是一個關於毒藥藥效的故事。
整齣戲打來打去很是熱鬧,不過,到最後我才ˋ漸漸明白哪個人在演羅密歐,哪個人在演茱麗葉。最後羅密歐躺在地上,茱麗葉坐在那邊很傷心的樣子,幕降下來,戲結束了。
燈亮了,大批人潮往外頭擠去,我也出去領我的背包和外套,正要出歌劇院門口時,突然聽到一聲:
“XX!戲還沒演完!"
“!"
原來那只是上半場而已,此時所有人望向我,那真的是….
中場休息時間很長,外頭有工作人員準備的酒水,還可以到樓下咖啡廳喝咖啡吃蛋糕。到了下半場時,歌劇院像是學校一樣敲鐘,大家紛紛回位置上坐好,等待第二幕。
第二幕打鬥場面更多,最後看到羅密歐與茱麗葉都死了,才很放心地回家。
下面這張圖是芭雷舞的票,從這張票我們可以學到幾個拉脫維亞語文法。
Latvijas Nacionālā Opera un Balets,相信大家不用翻譯也能知道意思。但其中有趣的是Latvijas,Latvija是拉脫維亞,陰性字加s代表屬格。像英語一樣,拉脫維亞 有"的"的字放在前面,而不像是俄語或是德語放在所修飾名詞的後面。
有趣的是Nacionālā。拉脫維亞語形容詞分據定冠詞功能與不定冠詞功能,nacionals,nacionala為不定形容詞的形式,但是如果要有英文the的意思,就會變成陽性的nacionālais和陰性的nacionālā。
拉語和俄語
在拉脫維亞首都,幾乎所有的人都會講俄語。但是招牌上完全看不到俄語,有也只是小小一行,而且通常會有英文夾在中間當作掩體,俄文只能排在第三行。
拉脫維亞的語言政策目前極為剛性,要求俄裔居民也要學拉脫維亞語,這樣的訴求當然是希望讓俄國的影響力降低。
烏克蘭危機時,俄國出兵烏東的其中一個理由就是烏克蘭人欺負東部的俄羅斯人,所以大哥要保護他們。波羅的海三小國聽到這個理由冷汗都流到內褲了,尤其拉脫 維亞,境內可是將近一半的俄裔居民,立陶宛政府還一度勒令停播俄國電視節目,因為其中觀點"破壞立陶宛國家利益"。當然俄國沒敢動三小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是這三小國都是北約成員。
可是來過的人就知道,里加不但人口一半是俄裔,主要觀光收入也是來自俄國觀光客,整個老城根本都在講俄語。拒絕俄文基本上就等於拒絕錢。也因此,報刊幾乎一半是俄文,而所有的商家都是俄語拉脫維亞語俱通,甚至餐廳許多年輕服務員都講著一口流利俄語及英語。
我一直以為拉脫維亞年輕人俄語能力不若以往父執輩,直到今天才知道,我在餐廳、商家見到的大部分人員都是俄裔年輕人。俄羅斯小孩小時候在家講俄語,長大到 學校規定要學拉脫維亞語,因此自然而然地造就雙語環境,等到要就業時,公司行號也希望員工會俄語,不想雇用只會拉脫維亞語的員工,反而造成俄裔年輕人較易 就業。
甚至出現拉脫維亞裔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領歐盟失業救濟金到俄語補習班補俄語的奇妙現象。
不花錢學拉托維亞語
我先承認我有花錢,我搭飛機到這邊上課,還買了不少書…
不過還是有一些免費資源可以利用。
http://maciunmacies.valoda.lv
這幾乎是我看過最好的線上影音教材,甚至比冰島大學icelandic.online還要好,我想這跟拉國語言政策還有境內許多俄裔人口寧可不拿國籍也懶的學拉語有關。
裡面有動畫、original影片搭配文字稿以及單字的英文、俄文翻譯、和互動練習,而且錄音品質清晰,感覺版本也很新,影片也不會出現有線電話、要拉出 天線的大哥大、巨大電腦螢幕、要將眼睛貼上去的傻瓜相機,等九零年代才會出現的東西。您可以很放心的知道,當地人現在是用和影片中同樣的語言講話,沒有用 語太老氣的問題。
(以前所謂的"新版"實用視聽華語就有這樣的顧慮,我曾經用該版幫朋友上課,教材影片裡的男主角梳中分頭,女主角梳冬瓜頭。我只能說,比我的少女時代還要懷舊。)
若需要線上字典,可以用以下這款。微軟似乎不支援拉語的長音標記和其他下面有一撇的字母,字典很貼心的在旁邊提供按鈕可以按。不過也可以直接打相近的字母,字典會自動辨識。
http://www.letonika.lv/groups/default.aspx?g=2&r=10331062&q=
語言政策前線:拉脫維亞
十月革命後,拉脫維亞曾脫離俄國獨立,但在德蘇密約後,波羅的海地區被劃作蘇聯勢力範圍,拉脫維亞於1940年併入蘇聯,從此揭開現在拉脫維亞政府所稱的"佔領時期"。
雖然最初蘇聯共產黨的政策是民族平等,當然民族語言也平等。但到史達林時代政策丕變,變成獨尊俄語,也因此其他族裔的語言不再享有相關權利。
至於東歐那些前蘇聯衛星國家,像波蘭、捷克等,就真的不喜歡俄國人了。
當然,這些都是刻板印象,還是有很多人,為了表示自己中立客觀又理性,表示自己完全不覺得俄國人怎麼樣,有很多俄國朋友。但當普亭隨便講個甚麼話,嘴裡說是不討厭俄國,不覺得俄國會做甚麼,但額頭上冒出的汗珠和臉上憂慮的表情仍洩漏了一切。
回到拉脫維亞。
拉脫維亞俄裔人口大約三成,但大都市如首都里加可以直逼六成,而第二大城更是幾乎百分百的俄語城市。這讓拉脫維亞本土派(?)深感威脅,拉脫維亞獨立時, 便將拉脫維亞語訂為官方唯一語言,並且要求境內俄裔公民必須通過拉脫維亞語考試才能取得公民。許多俄裔人士因此返回俄國,但也有許多人因為種種因素留下 來,卻因為沒考試而沒有國籍。在拉脫維亞境內,大約有三十萬這樣的人。
後來本土派更進一步,希望關閉境內的俄語學校,並在2011年,通過電子媒體法,獨尊拉脫維亞語,大幅限縮俄語的使用權利。此舉自然遭到俄語人口強烈反 彈,也因此在2012年,俄語派發動了俄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的公投。但在本土派全力動員下,公投被否決了,雖說結果是本土派所樂見的"去俄羅斯化",但拉 脫維亞的語言措施卻也牴觸了歐盟保護少數族裔語言的政策,飽受批評。
圖為拉脫維亞的連鎖餐廳Lido,從早供應到晚,屬自助餐模式,食物花樣繁多,眼花撩亂,而且價錢實在。第一次來里加時,光早餐就拿到吃不完,不過待了三 天,就胖了快兩公斤。照片不過是當初旅社附近的小分店而已,我這次住在車站附近,赫然發現附近有一家Lido旗艦店,為了維持從冰島回來瘦下來的身材,真 的應該換旅館。
算了,管它的。要減肥再去冰島就好了。
為什麼我們要學拉脫維亞語?
之前看到台灣一篇新聞報導,講拉脫維亞的美女不輸烏克蘭,而且男女比例不均,很多女生找不到老公,呼籲男性國人可以造訪該國。
“因為二戰的關係,折損許多男性人口,造成拉脫維亞今日男女比例極為不均。"
真不知道是哪個年齡層男女比例不均,這樣的吸引力究竟在?
拉脫維亞位於波羅地海,也就是俗稱波羅的海三小國的一員。即便這三小國每一國都比台灣大,但我們仍要以東起黑瞎子島,西至噴赤河,北至薩彥嶺,南至曾母暗沙,也就是中華民國全圖之胸襟,稱其三小。
但語言,可一點不小。
拉脫維亞語隸屬於印歐語系波羅的海語,和他的哥哥,立陶宛語,是碩果僅存的印歐語活化石。當然若要嚴格講起來,拉脫維亞語大概是劍齒虎等級,立陶宛語的化石程度,直逼三葉蟲,享有最接近原始印歐語的現代語美譽。
這份美譽吸引了全世界許多對生活感到乏味,失婚落魄的語言學家。著名的日本斯拉夫學家
黑田龍之助曾云:
根據他的經驗,會到立陶宛學立陶宛語的人基本上都怪怪的。但這怪人又可分成好幾類:
1.斯拉夫學學者
2.波羅的海學學者
3.歷史語言學學者
4.真的就是怪人
但我們今天討論的是他的弟弟,拉脫維亞語。
就文法上,拉脫維亞語較立陶宛語簡單許多,也沒有聲調(立陶宛語竟然有激似聲調的重音系統,讓人又更景仰了)。
但詞彙上仍保有古風,例如老公先生這個字是vīrs(立陶宛語是vyras),和從法文借過來的英文字virile同源,是不是很有趣呢?
但是首都里加因為歷史因素,人們並不太講拉脫維亞語,而是講俄語。呈現一種招牌都是拉語,口語卻是俄語的奇特景觀(*)。這是獨立後拉脫維亞的敏感話題,也是談論語言政策一定會講到的案例。
接下來的一個月,持續為您深入追蹤,波羅的海語言的愛恨情仇。
*四個月前造訪時感到身旁以俄語人口為主。不過上次停留較短,這次覺得拉語俄語人口大約五五波。但是標示大約是九成五拉語,標註俄語的告示極少,字也極小,甚至會放在英語甚至德語之後。
拉脫維亞語的用處
朋友傳給我這則新聞,便回想起拉脫維亞語那不疾不徐的節奏,比起俄羅斯語高低起伏的抑揚頓挫,反而更有一種草根庶民的生命力。
“Vai tu runā angliski?"
“Es nerunāju angliski, tikai latviski."
“Labi, mans draugs runā labi latviešu valodā. Es nesaprotu, bet viņš saprot."
拉脫維亞語一直在其哥哥的陰影,也就是立陶宛語之下,有點乏人問津。
畢竟同樣是碩果僅存的波羅的海語言,立陶宛語享有印歐語東至孟加拉,西抵冰島這麼廣泛區域中,保留最多印歐原始語特色的美譽。
語言迷最喜歡老的東西了。老友、陳釀、古玩、舊書、還有最存古的語言。
拉脫維亞因為蘇聯時期移民的關係,人口有將近一半是俄裔。也因此很弔詭的,首都里加內有許多開辦給外國人的俄語補習班,反倒是沒有拉脫維亞語的語言中心。
不過當時在學俄語時還是學了點拉語,以便日常生活所需。後來證明,里加雖然人人會講俄語,但懂點拉語也不壞,畢竟所有的標示都強制只寫拉語,僅極少數的地方會寫點俄語。
在我心目中,拉脫維亞最棒的餐廳莫過於LIDO了。LIDO是賣拉脫維亞庶民美食的連鎖食堂,採自助餐的方式,裡面的服務生都穿著傳統服飾,包著酒紅色的頭巾,綁著長長的辮子,穿著紅格子的裙子。LIDO餐廳從早供應到晚,應有盡有。若是嫌貴也可以去拉脫維亞大學裡面的學生餐廳,食物也不枉多讓。相比之下某國食物就顯得相當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