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得環境自己營造

自己的習得環境自己營造

在自然科學的領域,不管您喜不喜歡,溝通語言就是英語,而且幾乎只是英語。還記得以前看過黃崑巖寫的自傳,當年台大醫學要學德語,為的是可以看德文文獻。據說李遠哲還學過俄語,說是要看懂蘇聯文獻。

時過境遷,美國成為世界霸主,在自然科學領域已經沒有語言上的隔閡,不會英語,就是自絕於世界(ㄇㄟˇㄍㄨㄛˊ)潮流。

但就是有這麼一批人喜歡多元,不喜歡單一的語言環境。這群人可能選擇歐洲念書,但是人都在歐洲了,因為國際學程的關係,在學校往往還是只能講英語。例如德國近年廣開國際學程,即便是德國人來面試也要講英語才能錄取。在這邊的留學生往往會覺得很可惜,待了七八年,卻只有出門上超市或吃漢堡王才講得到德語。

 

前兩個月筆者在一間實驗室實習。本地Lab rotation制度是一個學生跟一個博士生學習兩個月。我的supervisor恰巧是德國人,看來得好好利用這個機會,練練久違的德語。雖然德語前前後後接觸已經長達七年,又住過德國一年,理論上不是甚麼大問題,但是用在實驗室裡學新東西倒是頭一回。一開始心情還是有點忐忑,畢竟整套學問都是用英文學的,如何在短時間無縫接軌成德文?我真擔心到時候沒聽清楚,實驗做不出來不打緊,製造出來甚麼可怕後果,那就麻煩了。

還好兩個月後沒闖出甚麼大禍,成功習得實驗室德語。

能夠在工作場合練習標的語言,基本上語言不能太差,因為大家的目標是工作任務完成而不是幫您學語言。但即便如此,還是有一些小秘訣可以讓自己時時處於習得的環境。

 

營造環境,您可以做的是…

學外語的一項必備技能,就是如何讓外國人講他的母語。有的國家英語水準普遍不高,您的外語再怎麼破爛,當地人都激賞的痛哭流涕。在這樣的地方外語很容易突飛猛進,一兩個月後脫胎換骨,讓眾人側目。

但有的地方生活水準高,當地人一聽您講的外語稍微那麼不對,就直接切換成英語,自己為是做善事,殊不知是幫倒忙。

假設今天遇到一位來自瑞典的高級知識份子,英語講得比您中文還溜,您恰巧學過點瑞典語,但是無法談論甚麼深入的問題,頂多聊聊自己周圍的瑣事。

在您向他用瑞典語自我介紹後,他很高興遇到一位對他文化有興趣的亞洲人。他問您若他講瑞典語可以嗎?

Naturligtvis!(當然!)只要聽得懂三四成,就說沒問題。又不是要談生意,不用句句聽得懂。

這樣是營造一種人為的習得環境。大人難以接觸語言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自己怕聽不懂誤事,丟臉、浪費時間。但是小孩學語言本來就常誤事、丟丟小臉和浪費大人一堆時間。差別在於大家對小孩的包容力強,不厭其煩的重複。而且幼兒初生之犢毫無羞恥也是一大優勢。

向大家分享幾種筆者這幾年「如何引誘外國人講母語」的心得

一、聽不懂沒關係,只要語氣不是問句,先點頭微笑。

為了引出更多外語,不要太苛求每個句子都聽得懂,一直打斷。先點頭微笑,讓他下意識覺得您聽得懂,在他滔滔不絕當中,總有那麼幾個關鍵字您聽得懂。神經學家已然證實,人腦最大的功能就是腦補,補出了一個梗概也就行了。

二、重複自己的理解並問問題。

若是洞太大,腦補不起來,這時不妨用簡單的話講出自己的理解,然後問他對不對。要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精神,不到最後關頭,絕對不使用英語。

三、最佳的防守便是攻擊

實在是不知道他在講甚麼,像是第一次聽周杰倫唱歌。這時您要化被動為主動。基本上聽力永遠比口說難,因為您完全無法預測人家會講甚麼。如果這個語言實在聽力很差,但您上進心強,又想練習,該怎麼辦呢?這時要以不斷問問題為主。自己問問題的好處是可以預測答案的範圍。例如您想問那位瑞典朋友,在瑞典有甚麼好吃的甜點,答案基本上就是甜點的名稱,再加上該甜點的描述。

不太可能您問「你們瑞典有甚麼好吃的甜點?」

他回答:「我家貓病了,我很難過。」

這樣的對話已經超過一般人所需的日常外語,來到精神科外語的範疇了。當然這樣也是可以繼續的,您可以說:"喔?你家貓病了,你很難過。你可不可以多說一點呢?"

四、向全世界的長者討教

在我的經驗裡,老人是語言學習的良伴。無論是在宜蘭、波蘭還是格陵蘭,全世界老人講話的特色都是語速慢和不斷重複。而且老先生老太太講話的主題也很好預測,常常講講就講到自己的兒子、孫子、孫女…在哪裡念書,幾歲,多麼的聰明,能幹等等。沒甚麼多大的事情可以講個沒完,單字一直重複,想不記起來都難。

把握機會,語言習得環境,除了營造,更要維持。不到最後關頭絕不用英語,筆者與諸君共勉。

對「習得環境自己營造」的一則回應

Add yours

發表留言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