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台灣郎會說25種語言

拜讀完 這位台灣郎會說25種語言,我覺得想學兩個以上語言的人都可以看看這本書,會有不同的想法。

這種多語學習法的書我讀過不少,像武功祕笈一樣,大家總想看看到底有甚麼特別的心法,可以像作者一樣會好多語言。這些作者總是有些很厲害的故事,似乎離我們很遙遠,不是有特殊際遇,不然就是根本是歐洲人,從小接觸一堆語言。

還甚麼心法,感覺投胎比較快。

我高中時看的一本<如何學會任何語言>(How to Learn Any Language,Barry M. Farber)就屬於這類型的書。作者又會匈牙利語又會芬蘭語,當時我是個只會英文和日文五十音高中生,覺得這樣的人實在太酷了。但他畢竟是美國人,有點遙遠,且那時候台灣學第二外語的風氣也不盛,大家頂多學學日語。

華人圈事實上有不少多語者:清末的辜鴻銘、民初的陳寅恪、共產中國的季羨林,乃至他的高徒錢文忠等都屬於多語者。但這幾個人除了"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的辜鴻銘以外,都是學究類的多語者,會很多學術上用到的死語,他們的經驗和會一個語言事實上也不盡然相關。

也因此這本書特別值得一看。

本書有幾個特點:第一,雖然書名是25個語言,可是從頭讀到尾都沒見到是哪25個語言。因此這不是探討特定語言細節的書,主要著重在學語言的故事和方法。

第二,作者舉的例子有許多不常見的語言,像是克丘語、斯瓦希里語等等。這種書作者的視野一定要夠大,否則推薦的心法很容易此路通他路不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作者強調語言習得,因此不會有心法一般會出現的記憶術、單字卡、字根字首等等。

講到字根字首,研究那個不如去學希臘語或是一個羅曼語比較快。

書裡面有些概念滿好的,像是”聽不懂不是你的錯,但對方聽不懂就是你的錯。”或是”語言界的成功者謬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台灣的語言教育在我上學的時候還是一場災難。大概是批閱方便的關係,東亞語言考試很喜歡出文法選擇題,克漏字甚麼的。

直到如今我都覺得那些題目是直腸排出的氣體,對會一個語言毫無幫助。

今天一個瑞典美女走過來,你是要跟他講話,而不是拿起筆在她臉上寫A或B;她講話也不會中間空一個字要你自己填。練習這樣的題目不應該是語言學習的第一順位,探討為什麼選A而不選B更不是學語言該研究的東西。

作者把習得(acquisition)和學習(learning)分開來:語言學習是有意識地學習文法,而語言習得基本上比較無意識。所以究竟要不要有意識的學習文法?每個人對這項議題的態度都不同。

有些人天生就對一條條規則有興趣,像是鐵道迷,或那種會背下整個東京地鐵站名,所有甲蟲名稱的人,就很容易對文法規則有興趣。

也因此這世界上一定存在著文法迷。

“哇!冰島語的格位好複雜喔,我要把它全部背下來!"

那種看到格位表、動詞變位表、老師上課上到文法、介係詞、連接詞等等時瞳孔會放大的人就屬這一類。

我絕對不是在講我自己。

這是對語言本身,各種不同語言的特色有興趣,本質比較像是集郵,或是到超商集貼紙,和會不會說一個語言不必然有關係。

換言之,這種對不同語言本身有興趣,和會說很多語言有點像是體育記者之於運動員。體育記者要熟悉每場比賽甚至歷史,能記住很多細節,但不一定會運動比賽。當然,這兩者的身分有時也可以重疊。

基本上這種文法迷攔也攔不住,他一定會跑去看文法書的。或許能夠因為對結構的著迷和卓越的記憶力、推理能力,在極短時間內"學會"語言。像是紐約的Timothy Doner,之前一禮拜內"學完"冰島語,在電視台接受訪問的Danniel Tammet或多或少都屬於這樣的人。這種人也會讓人誤會學語言就像學數學一樣。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建議你看看這本書。語言學習的功效呈雙峰狀:在B2或C1等級時,你可能要有意識的學習詞彙、比較文雅的寫作、學術性的閱讀等等。這時文法有助於理解和檢查。基本上就是要走一遍外國的義務教育,人家小朋友要在國文課上學的,你也要學。另一峰是一開始的A1,文法迷可以藉由快速掌握文法迅速講出正確的句子。但這不是必要的,也不是長久的。如果太習慣,反而會妨礙之後的A2、B1階段。

事實上日常生活會話都落在A2、B1的範圍。這範圍不紮實很快跳到C1時很容易頭重腳輕,看得懂法律文件卻看不懂說明書;聽得懂學術演講卻聽不懂小朋友講話,基本上就是因為這段時期太躁進。

這段時期最佳的學習方式是習得而非學習。而事實上,即便你學到C1時,你還是要補一開始欠的債。這也是為什麼有那麼多在台灣自我感覺外語不錯,考試拿高分的人,到了國外一開始還是會感到衝擊,在一兩個月後感覺自己外語"變好了"。

事實上在台灣他也可以進行C1所要求的書信往來、演講等等,並非外語"不好",但A2、B1這塊一直沒補,等到了國外才發現,人不會每天報告演講,但會每天聊天。

作者文末Q&A問到<語言學習和語言習得可否同時進行?>
我的答案稍有不同。語言是結果論,不管你怎麼學,大家只對你最終的表現評價。而實務上,我不覺得可以繞過語言習得。不管怎麼學,最終都要補這一塊。

誠摯推薦這本書。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