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事業源遠流長,早期除了”遠方殊俗,重譯而朝”以外,最大規模的莫過於佛經的翻譯了。無論漢地、藏地,均有官方主持的大規模翻譯計劃。
有翻譯就會有疑義,玄奘就覺得,傳統上譯的觀世音菩薩是錯的,對照梵語原文應該譯為觀自在。
他在大唐西域記裡說:
『阿縛盧枳多』,譯曰『觀』,『伊濕伐邏』,譯曰『自在』。舊譯為『光世音』或『觀世音』,皆訛謬也。
他也確立了五不翻原則,像是般若雖是智慧之意,但故意保留原音,讓人感覺比較厲害,起恭敬心。就像Tiramisù要翻譯成提拉米蘇,聽起來就比較潮,而不翻成:拉我起來。
除了這種可能誤會原文,或是要不要保留原音的取捨,翻譯最大的麻煩或許是語言上結構的根本差異。像是歐洲語言普遍有子句系統,一句話可以塞很多東西,但中文要把子句內的資訊放在所修飾名詞的前面,很容易使得句子臃腫累贅。
華文市場大部份稿件都是歐洲語言翻成中文,這種跨語系的翻譯遠比同語系困難。如果貼近原文,常常翻出來的不忍卒睹,但重新排列一遍,又怕偏離原意。
以前不覺得翻譯是個問題,但後來因為生活困頓接了翻譯工作,才發現不接還好,一接下去,翻譯內諸多考量讓本來困頓的生活又更加困頓了。
最近看了一本書,是台灣師大翻譯所老師出版的<翻譯進修講堂>,對裡面提到的諸多技巧相當有共鳴。雖然針對的是英文翻中文,但只要是翻印歐語系的譯者都可以參考。
書的一開頭提到的幾個譯法,像是增譯法、減譯法、語序調動、詞性轉換、反面著比、語態轉換等等,都是在不改變原文意旨下,如何用通順的中文翻譯出來。
書中除了有原文、原譯、推薦翻譯、點評以外,特別重視文脈對翻譯的影響,讓譯文可以更貼近自然的中文。
書的第二部分也拿許多華文市場上已出版的譯著,像是哈利波特等等,對裡面的誤譯或是文境不合之處提出意見。
最後的部分是告示牌以及標語翻譯,作者拍攝許多在台灣各地的英語告示,對其中錯誤以及語意不清的部分做出建議。
與其理論長篇大論,不如從範例中學習,近兩百則的範例,都是你我可能會犯下的錯誤。
推薦給大家。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