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語言的本質不是文字,但很多人都是因為閱讀興趣而展開語言學習之旅的。
學了語言想讀點甚麼,很多人會推薦兒童讀物。
但您不忍和寶寶搶兒童讀物,甚麼三隻小豬阿里巴巴,那是大腦未發育完全的人看的。
作為讀書人的您很有原則,不是純文學不看,不是大部頭的歷史、哲學著作不讀。學德文就要看湯瑪斯曼的魔山、純粹理性批判;學法文就要看追憶似水年華、存在與虛無;學日文就要看森鷗外、夏目漱石、井伏鱒二、西田幾多郎….於是在您學完俄文六個格位中的三個之後,您迫不及待的從莫斯科訂購了一本安娜卡列尼娜。
以往讀中文翻譯或英文翻譯叫隔靴搔癢,您今天打算把靴子脫掉,順便襪子也脫掉。於是您打開第一頁,打算直探原典,享受閱讀原文的樂趣。但很可惜您花了一個上午查單字,安娜還沒出現,您就放棄學俄文了。
兒童讀物顯得太稚氣,嚴肅文學又太難,報章雜誌更不是書,無法產生那種,覺得自己”看完第一本用XX語言寫的書”的快感。
您或許要退而求其次,選擇那些在排行榜上您從來不屑一顧的書。台灣博客來三月份暢銷排行榜第一名是<被討厭的勇氣>。第三名是<練習,喜歡自己:一天一點,比昨天更喜歡今天的自己>。
這類型的書可歸類為自我啟發,它們有幾個特點:非文學、目標讀者群是高斯分布的中間、段落明確、行文簡白、而且通常每章節後面還有小整理,告訴你本章在講甚麼。
這種書要求的閱讀技巧不高,作者也刻意讓它容易理解。通常不會有大量的人物、複雜的情節、甚麼後設、後現代、意識流、多聲部、視角變換、魔幻寫實全部不會出現。
這類型的書主題明確,例如作者要告訴您怎麼讓自己練習,喜歡自己:一天一點,比昨天更喜歡今天的自己,他書裡就會寫這個。它不會像挪威的森林,一開始您以為是描述北歐針葉林生態的書籍,結果主要故事既不是發生在挪威也不是在森林裡。還有一點就是,這類書全世界哪個人寫基本上內容都差不多。
要辨認這種書也很簡單,它們通常盤據排行榜,書店架上第一排,封面上有很多星星,代表很多人都推薦,而且常常封面是一個人很有自信地對您微笑。像我下面這張圖裡的書一樣。
我因緣際會跑去聽一場瑞典企業講師(也就是書的作者)的演講。主要當然是為了聽瑞典文,地點也在我住處附近,花費也不多,所以就報名了。 廣播電視的語言和真實生活的語言有一段差距,這種互動式課程最能聽到介於正式和非正式之間的用語。
不是每個大學教授都能夠講的一口好課,但全世界企業講師一定是,不然他們就會失業。企業講師講話都有幾個特點,特別適合語言學習者:幽默、簡白、咬字清晰、投影片有設計過且前後連貫。不會像您大學生理學課教授那樣,把課本每個字都印上去,從左上念到右下。
企業講師有卓越的眼神交流,豐富的手勢,抑揚頓挫的語調,不會像您大學解剖學教授一樣,把臉埋在電腦裡喃喃自語。
而且企業講師講的內容通常都是淺顯易懂的東西,即便已經那麼老嫗能解,他還是幫您做好重點整理,要心不在焉到一定程度才會完全聽不懂。
我昨天參加的課程是一位瑞典的履歷名師,上過BBC等媒體,要教大家怎麼用LinkedIn行銷自己。這種課程就是講求個人品牌(personal branding)甚麼的。
我知道您不信這個,如果真是個品牌,就算把您關起來,用水泥封住,您的才華光芒仍像高能量輻射一般,數公里外都能偵測的到。
但就如同小弟上面所講的優點,為了語言,我們屈尊受教,姑且聽他一回。而且您可以學到許多演講的用語:如何呈現數據、舉例說明、開場與作結。
每一項都是常用的口語能力,也都是各語言考試常考察的重點。
也因此,讓小弟為本文做一個小結:
閱讀和口語是兩個語言中極為常用的能力,選擇第一本外語書籍,及聽第一場外語演講,往往關係著我們對語言學習的信心。
自我啟發的書籍是從語言課過渡到真實人生中,最好的窗口;同理,企業講師所講授的課程也往往因為口條清晰、主題明確,極適合初學者入門。
很無聊的結尾?
可是從無聊的東西可以學到不少,畢竟萬里總始於足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