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語言政策

最近有政治人物鼓吹母語(或許講在地語言比較適合)入十二年國教,立意良好。但是如果不清楚台灣島內語言狀況,動輒和國外比,有很高的機率會復興失敗。

希伯來語的復興、毛利語的振興、巴斯克語的再興常為人津津樂道。但別忘了訂為國家語言的愛爾蘭語可是興的一蹋糊塗,如果您上網查在愛爾蘭講愛爾蘭語的區域,您會發現那張地圖很像一碗湯灑上一把胡椒那般,又碎又散。我在冰島學冰島語時認識了一位愛爾蘭來的愛爾蘭語老師,他跟我說政府不在乎愛爾蘭語。但養語言就像養小孩,不是光心理在乎就能成事。

在地語言需不需要入國民教育,我想在歐洲也沒有共識。以我居住的德國某城為例,本來這邊是講低地德語的,聽起來比較像是荷蘭語。但政府推廣高地德語後,大部分人都不會講了。

復興在地語言前可能要有一個認知,那就是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經歷過在地語言打壓。而如今幾乎都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把在地語言全數納入教育系統。即便納入教育系統如愛爾蘭,也不一定能夠復興成功。

語言就像社群網路,越多人用越好用,因此復興在地小眾語言,基本上一定吃力不討好、花錢、費時、成效不顯著。保存語言是一個反墒過程,唯有認知到可能面對的阻礙,才能往前走。

作為原教界雜誌(台北三民書局政府出版品那樓有擺)忠實讀者,看到大家常常以紐西蘭毛利語來比擬台灣原住民語言處境。這可能太小看我們原住民語言,也太輕忽可能遭遇的困難了。

我不會南島語言,可是我會查資料。

早期Ferell(1969)把南島語系分成: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馬來語、馬達加斯加語、毛利語等等)
鄒語族
泰雅語族
排灣語族

Blust(1999) 和之後的 Adelaar and Himmelman(2005)都分成十族:
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
泰雅賽德克語族
東福爾摩沙語族
普悠瑪語族
排灣語族
魯凱語族
鄒語族
布農語族
西福爾摩沙語族
西北福爾摩沙語族

無論怎麼分,南島語系基本上在台灣會擠上好幾種語族,剩下的語言東起夏威夷、西抵馬達加斯加、南至紐西蘭、北達蘭嶼(是的,達悟語不是福爾摩沙語)都算是一種語族: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

而中華民國行憲區域這十種語族全部都有。

這樣講可能沒甚麼感覺,以我們最常接觸的印歐語系,去除單傳的希臘、亞美尼亞等等以外,一般分成:

印度伊朗語族(波斯語、印地語、尼泊爾語等等)
斯拉夫語族(俄語、捷克語、塞爾維亞語等等)
日耳曼語族(英語、德語、冰島語等等)
波羅的海語族
拉丁語族(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等)

歐洲印歐語系的語族有四族,我們台灣有十族。

毛利語是原住民語言復興的典範,名列紐西蘭官方語言之一,有語言巢計畫,但那是一個語言,境內方言差不大的情況下。

人家是復興一語族裡的一語,而你是要復興一語系裡的九、十種語族,幾乎和復興整個歐洲一樣。台灣的語言歧異度並不是最高(相對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外高加索,達到語系上的差異),但絕對不低。更不用說這幾種語族互相差距不小,無法互通,有的只剩幾千人,幾百人講,學了幾乎保證沒有經濟效益。沒有經濟效益的事會有人做嗎?您會,但不代表每個人都會。語言沒有一定人數、年輕族群裡一定比例的人承載,就幾乎注定失傳。原住民語言在台灣失傳,那就是在世界失傳,從人類歷史裡抹去。遺憾嗎?要看您對語言有多執著。

不顧實際面的夢想稱為空想,等待空想自動完成夢想叫妄想。

要讓沒有經濟效益的事吸引大家去做,第一是要把阻礙的石頭搬開,之後是要讓學這個語言有一定的好處,而這只能由法規來強制規定。

搬開石頭如:
1.國家取消官方語言,官方文字,或是名列羅馬字為平行官方文字。
2.由縣市府乃至鄉鎮規定地方官方語言,與現行通用語平行。
3.具原住民資格者,得於國家考試不應國文考試。

增加吸引如:
4.由政府出資開辦免費講習所,於原民地區工作的公務人員需通過特定時數,特定級數考試,始得辦公,而且偏鄉加給要加到有經濟吸引力,連漢人都想學。
5.政府出資鼓勵原民自辦族語國小、族語中學,有很多人想辦(記得去年有一所辦起來了)。

而之後才是
6.原民地區,原住民語言納入國教必修語言課程(如愛爾蘭)
7.原民地區,原住民語言為國教教學用語,漢語為語言課程(如西班牙巴斯克自治區)

等到講這個的語言社群養到一定人數比例,學這個語言有錢賺有事做,在社區可以用這個語言生活,邁入正向回饋,情況才會越來越好。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看原住民自己想不想復興自己的語言。

我是詔安客家人,但全家都不會講客家語,倒是會講台語。有一天和家父談到在地語言教育的問題,我說如果你孫子學校除了國語外,又開三小時詔安客語,你支不支持他去學?

“當然支持。"
“那如果同時段也可以選修閩南語呢?"
“那先學好閩南語,再學詔安客家語。"
“那如果同時段又可以選修第二外語,像是日語呢?"
“那當然是選日語。"

這或許才是最關鍵的癥結。

文化和經濟,你選哪一個?這幾乎是和愛情或是麵包一樣的命題。

對「本土語言政策」的一則回應

Add yours

  1. 本身因興趣正在學排灣語,多少聽到一些族語教學的困境。

    1. 族語難學。台灣人熟知的漢語、台灣閩南語、客語、日語或英語,都跟台灣南島語沒有演進過程或語言型態上的關聯。無論是黏著語的構詞、語法或台灣南島語某些存古的發音,對早已習慣濁音清化的漢語使用者來說不太友善。另外,族語書寫系統才發展不久,學者們與教會系統各有寫法,一字母多音或方言別的差異尚在討論,對主要進行書面教學的環境來說亦為挑戰。

    2. 師資不足。現行族語師資需通過族語認證一定級數,部落裡母語流利的老人家通常會講不會寫(都原三代會寫不太會講),在這裡政府理應輔導母語流利者出來教,但現行修法卻是將族語師資門檻降低到僅需通過中高級,短期內可預期的教師人數是提高了,卻不治本。

    現行師資的培訓也是一環。考取教師資格後僅有幾個小時的培訓,學員本身只來得及學會以語言學名詞介紹母語,教學方法、教材與教具只能自行摸索,更常因師資不足,得兼教不同方言的學生,要不老師另外花心力學完來教學生,要不只能讓學生學無法回家溝通的「母語」回去。

    2. 沒有相繼的教育系統。小學母語課程之後,國高中便無相關課程可修,大學裡縱有零星開課,亦沒有長期學程規劃、方言別等考量。最近流行的原專班也是,師資不夠或常常被搶,就算學生有心學習,如版主所言,出路問題經常會疊加原民學生本就有的社經弱勢,雪上加霜。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在WordPress.com寫網誌.

向上 ↑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