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了幾個中文講得很好的瑞典女孩,中文幾乎聽不出有甚麼怪怪的地方,但我發覺有一點常常讓我要想一下才能懂,就是他們在講否定時,會喜歡用不,遠勝於沒。
例如其中一位講,因為她每天早上吃一顆大蒜的關係,所以"最近不生病"。
聽起來也沒錯,可是如果是我,就會講,"最近都沒生病"。
一時之間我也想不出甚麼時候要用不,甚麼時候要用沒。
回家趕緊查了一下,發現有一個簡單的網站在講解中文文法。
各位中文C2的朋友們,今天讓我們回到A1,來Comparing “bu" and “mei"
首先,
不 is for negating in the present and future and for negating habitual actions
用法:Subj. + 不 + Verb
(我不吃肉,我吃素。我不想出門。)
没 is used to negate past actions
用法:Subj. + 没(有) + Verb + Obj.
(我昨天一晚都沒睡覺)
太有趣了。中文號稱沒有時態,可是在否定的時候好像又不能不顧慮到時間。
我不吃和我沒吃顯然不一樣。可是問題來了,"我昨天不想出門"好像又可以?
因此時間雖然可以稍微分別,好像不是絕對的。本人好學心強,經過查詢後,發現"不"是用來否定主觀行為,而"沒"是來否定客觀事實。
我昨天不想出門,是我自己不想出門。
我昨天沒有出門,好像僅是描述昨天沒出門而已。
還有一些小規則需要注意,像是
不 is normally used with adjectives(如:不好、不高)
不 is used to ask questions(如:好不好)
Only 没 is used to negate有 (如:沒有,有沒有)
没 is used to make comparisons (他沒有我胖)
等等。
所以沒生病是指客觀上沒有生病這件事。我不生病好像有點主觀的味道,太過武斷了。就像說病沒好,指的是客觀事實,病不好,好像是得了甚麼不好的病一樣。
可是似乎又可以講"病一直不好"。
!
這樣究竟是主觀還是客觀?
我想還是尊重專業,讓她的中文老師來解釋好了。
學過幾種語言的否定都有兩套。像是德文的kein和nicht,瑞典文的inte和ingen,蒙古文的биш和гүй。
台語好像又更多了:無(如無法度,無愛)、袂(be7 袂曉)、毋(m7,如毋通)、勿愛(mai3,用在祈使句)、免等等。
感覺有點麻煩。各位華語老師,"不"和"沒"究竟要怎麼解釋才好呢?
感覺再想下去,會覺得:我是怎麼學會中文的?
讚讚